在澳門,鋼鐵森林與青瓦老屋並肩而立,燈紅酒綠與古道幽巷互為表裡。然而,若將目光投向這座城市更深層、細微之處,便會發現在澳門的角落裡、巷弄中藏著無數默不作聲的「說書人」,它們歷經風霜、看盡世事。它們不僅僅構成了承載澳門的這片大地,更是濠江發展史的時間刻度,忠實記錄著關於民間信仰、歷史事件與文化演進的獨特記憶。它們就是澳門的「奇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散落於街頭巷尾的石敢當。它作為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探究澳門石頭文化與其深厚中華淵源的窗口。
石敢當公所:百年守望與活態傳承
在澳門半島的新橋區,橋巷7號,靜靜矗立著一座名為「石敢當行台」的廟宇。它外觀並不華麗,卻是澳門極具文化意涵的代表建築。這座石敢當行台是全球範圍內極為罕見的專門供奉石敢當神的廟宇,被譽為石敢當廟宇中的「世界之最」。
據記載,石敢當行台的籌建始於清朝光緒乙酉十一年(1885年)。在此之前,新橋有一座石敢當祀壇,在咸湧橋邊的一塊岩石上,「祀公正正直之神石敢當,街坊市民遇有病苦冤屈,則祈諸石,時獲其庇護」(《光緒歲次乙酉年倡建石敢當公所碑記》,轉引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光緒十一年(1885),當地民眾倡議建一座石敢當公所,歷經九年籌募資金、九年興建,最終在光緒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這座廟宇在當時,不僅是信眾祭拜石敢當的場所,更兼具「石敢當公所」之名,成為坊眾議事、聚會的重要中心。
百年光陰轉瞬而過。如今,石敢當行台依然是新橋區,乃至整個澳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信仰中心。這裡每年最熱鬧的時刻,莫過於農曆正月初七的「石敢當誕」。屆時,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特別是新橋區的老街坊們,都會扶老攜幼前來賀誕。廟宇內香火繚繞,人們祈求平安健康、驅邪避煞,甚至能看到傳承已久的「打小人」等獨特民間習俗。這份熱鬧與虔誠,證明了石敢當公所並非僅僅是一座歷史建築,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活態文化傳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