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征 环球时报记者 杜天琦】据路透社10月31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30日下令美国军方在中断33年后立即重启核武器试验。此话一出引发巨大舆论反响。《纽约时报》10月30日称,有批评人士表示,美国重启核试验将引发全球军备竞赛。负责美国核武器库的国家实验室主任曾多次向国会做证,称美国无需恢复核爆炸试验。
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0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已下令美军立即重启核试验。“由于其他国家的测试计划,我已指示战争部开始对等测试我们的核武器。相关进程将立即启动,”特朗普发文称。特朗普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俄罗斯的核武库规模排名第二,排在第三的中国“在五年之内就可以赶上”。他还称自己是“别无选择”才这么做的。当被问及美国重启核试验是否会导致全球安全风险增加时,特朗普回应称,美国的核武库“管控良好”,他将“欢迎无核化进程”。他称,美国正在与俄罗斯讨论“无核化”相关问题。路透社称,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所指的是将由国家核安全局执行的核爆炸测试,还是可携带核弹头导弹的飞行测试。美国副总统万斯随即对记者表示,核试验“很重要”,以确保核武库“确实能正常运作”。他说:“我们当然知道它现在运作良好,但必须长期保持关注,总统只是想确保我们做到这一点。”他没有提及“与他国对等”试验的说法。
美国的新动向立刻引发多方关注。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30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近期测试的两种使用核动力的武器并不构成直接的核试验。佩斯科夫说:“我们希望相关信息已被正确传达给特朗普总统……这绝不能被解读为核武测试。”佩斯科夫暗示,若特朗普下令进行实弹核试验,俄罗斯也将采取相应行动。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切实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义务和“暂停核试验”承诺,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同一天,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社媒平台发文说:“美国宣布恢复核试验是倒退且不负责任的,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任何国家进行核武器爆炸测试,都将损害全球核不扩散努力,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维也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总干事罗伯特·弗洛伊德表示。联合国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表示,当前核风险已高得惊人,敦促各国避免一切可能导致误判或局势升级、引发“灾难性”后果的行动。
事实上,除了国际舆论对美国领导人此番言论持批评态度,美国国内也对此表示质疑。《纽约时报》10月30日称,特朗普总统周四意外宣布将重启核试验,这让人联想到冷战最黑暗的时期。那是一个充斥着可怕威胁与反威胁的时代,满是世界末日的阴暗想象,以及“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理论。特朗普的此番言论重启了国家安全领域的争论:是否要打破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传统。美国政府负责核试验事务的高级官员布兰登·威廉姆斯在今年4月的听证会上被直接问及美国是否需要恢复爆炸试验。“我不建议进行试验,我认为我们应依赖科学信息,”威廉姆斯说,他指的是超级计算机建模等收集的数据。但他很快补充道,这一决定“超出了我的职权范围”。此外,美国军备控制协会主任达里尔·金博尔表示,美国至少需要36个月时间,才能恢复原内华达州核试验场的地下封闭核试验。但他指出:“在技术、军事或政治方面,美国都没有恢复核爆炸试验的理由。”
《纽约时报》称,在过去25年中,只有一个国家进行过核试验,其最后一次试验是在2017年9月。俄罗斯在过去35年中未进行过核试验,上一次还在苏联解体前夕。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大多数国家在1996年签署了全球范围内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于1945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据联合国统计,美国总共进行了1032次核试验。美国于1996年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却从未批准该条约。苏联共进行了715次核试验,最后一次是在1990年。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继承了前超级大国核武库的俄罗斯没有进行过任何核试验。1996年,俄罗斯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于2000年批准了该条约。但普京在2023年撤销了俄罗斯对该条约的批准。
当特朗普10月30日敲下"重启核试验"的指令时,全球战略时钟的指针仿佛被强行拨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惊魂时刻。这场突如其来的核政策转向,不仅撕开了大国战略博弈的伤疤,更将人类文明推向核竞赛的悬崖边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 核按钮背后的战略博弈:从"威慑平衡"到"对等竞赛"
特朗普政府此次核政策突变绝非偶然。在宣称"俄罗斯核武库排名第二"的同时,刻意渲染"中国五年内赶超"的威胁论调,暴露出美方构建"核三位一体"对等框架的战略意图。这种将地缘政治竞争包装成"技术竞赛"的叙事,实则是为突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束缚寻找的道德借口。
![]()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紧急澄清颇具深意——俄方强调其核动力武器试验"不构成直接核试验",这既是对美方指控的反制,也暗含着若美方迈出危险一步,俄方将启动"镜像回应"的警告。中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则直指核心:希望美方切实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义务和暂停核试验的承诺,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
![]()
二、 国内质疑声浪高涨:科学理性与政治冲动的角力
在美国国内,这场核政策转向引发的震荡丝毫不亚于国际社会。国家核安全局高级官员布兰登·威廉姆斯4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被重新翻出——"我不建议恢复试验,我们应依靠科学数据。",这种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与总统的行政命令形成鲜明对比。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军备控制协会主任披露的数据:恢复内华达州核试验场需要36个月准备期,而美国现有核武库通过计算机模拟已能满足维护需求。这种"技术无需、政治强推"的矛盾,暴露出决策层将核政策工具化的危险倾向。
三、 国际社会的核警报:从维也纳到德黑兰的连锁反应
维也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总干事罗伯特·弗洛伊德的警告振聋发聩:任何核爆测试都将摧毁全球不扩散体系。这种专业判断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倒退且不负责任"的政治谴责形成共振,折射出国际社会对核军备竞赛的深度忧虑。
![]()
联合国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转述的古特雷斯观点更具现实意义——当前核风险已达"惊人高度"。这种判断与俄罗斯2023年撤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批准的举动形成危险互动,使得原本趋于稳定的核裁军进程出现重大倒退。
四、 历史镜鉴:从1032次核爆到"相互确保摧毁"的教训
美国自1945年以来进行的1032次核试验,在拉斯维加斯周边留下68个地下核爆坑,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冷战时期"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带来的集体创伤。当特朗普声称要"欢迎无核化进程"时,却选择用重启核试验的方式推进,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逻辑,让人不禁想起里根时代"以武促和"战略的惨痛教训。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方强调的"对等测试"概念,恰恰暴露出其核优势焦虑。当俄罗斯自1990年以来保持核试验零记录,中国始终恪守暂停承诺时,美国的单边行动实质上是在破坏其长期倡导的战略稳定框架。
五、 未来之路:在核阴影下寻找理性之光
这场核政策危机暴露的深层矛盾,在于大国战略互信的严重缺失。当特朗普声称"别无选择"时,却忽视了通过外交渠道重建信任的现实路径。中国提出的"切实履行条约义务"建议,与维也纳组织强调的"维护国际体系"呼声形成合力,为迷雾中的国际社会指明方向。
![]()
历史告诉我们,核军备竞赛没有赢家。从广岛长崎的蘑菇云到切尔诺贝利的石棺,人类用无数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不容遗忘。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疾呼"避免灾难性后果"时,世界需要的不是新的核爆试验,而是重启战略对话的勇气与智慧。
![]()
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博弈中,每个国家都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当核阴影再次笼罩地球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抉择——因为这次,人类可能不再拥有第二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