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工廠揭開面紗 「逆全球化」之下的贏家是誰
台湾新闻

台積電美國工廠揭開面紗 「逆全球化」之下的贏家是誰

发表时间:

总部位于台湾的晶圆代工公司台积电(TSMC),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晶片厂扩大投资,上周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亲自出席厂房第二期正式「装机」典礼,与来自台湾的台积电公司宣布2024年会达到月产2万片5奈米晶片(chip, 芯片)产能。拜登当场宣布「美国製造业回归」。

这场聚焦拜登政府产业政策的大秀,出席的有美国商务部长雷孟多(Gina Raimondo)、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董事长刘德音还有台积电美国大客户苹果执行长库克(Tim Cook)、超微(AMD)执行长苏姿丰及荷商艾司摩尔(ASML)执行长温尼克(Peter Wennink)等,被称为「科技界奥运会」盛典。

这场科技界大事,同时也充满浓浓的政治意味。

其中,张忠谋当日发言称,从半导体产业及区域政治变化来看,全球化及自由贸易「几乎死亡」。张的发言引发科技界热议。许多分析称,美中贸易战开启后,彼此相互「制裁」,延伸到澳中(譬如葡萄酒),日韩(在半导体原料)以及台海两岸的贸易纷争中,半导体才是这一波制裁的重中之重,被称为「经济保护主义」抬头的指标。而代表贸易全球化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角色已经式微。

周一(12月12日)北京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向美国提出正式投诉。根据中国商务部,美国以「模糊不清的国安理由」打压竞争对手。中国批评美国的经济保护主义破坏了贸易自由化的规则,对全球供应链构成威胁。

不过,《晶片战争》作者,美国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副教授米勒(Chris Miller)向BBC中文解释称,半导体本来就不是完全全球化的产业。他在电邮中回覆记者称,全球化一词总是易有误导性。这个行业裏是「少数公司」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台积电及美方说明,此次投资额由原本的120亿美元大幅增至400亿美元(约1.2兆台币,约佔台湾政府2023年度总预算的50%)。美方称此为亚利桑那州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外国投资案,并宣布苹果公司(Apple)更会成为该厂最大客户,其公司晶片都在美国生产。

台积电厂房设在亚利桑那州首府,人口160万的凤凰城(Phoenix)市郊,预计将有两座厂房,分别代工5奈米及3奈米高阶晶片,该公司预计2024年,5奈米厂房会全面运作,每月预计生产 2 万片晶片。该厂房被媒体喻为「美国第一家先进制程晶片厂」,亦象徵拜登政府「加强国内晶片製造的关键一步」。此外,厂区规划的另一座 3 纳米晶片厂,预计在 2026 年投产。台积电又称,此项投资会为当地至少创造1万个高科技职位。

同时,台媒《数位时代》披露,台积电对手美国英特尔(Intel)执行总裁盖辛格(Pat Gelsinger)在典礼当日飞抵台北,之后并前往韩国,被指是巩固亚洲大客户(台湾称固桩)。种种动作都引发全球金融科技界热议。

根据英媒《金融时报》统计,美国的半导体生产只佔全球市场 12%,台积电新厂房若在 2024 年开工,预期能把美国其全球市佔比推高至 15%。同时这一举动还意味着台积电乃至整个晶片产业供应链正在发生变化。

米勒(Chris Miller) 则告诉BBC,此次设厂的重点是,台积电的客户们购买晶片的地点将不仅是在台湾,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目前全球晶片产业高度集中,台湾生产了全球90%的最先进处理器芯片。 但是,随着美、日、欧洲和其他国家对高阶晶片製造之投资,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可能会下降。」

但是,从美国德州仪器发迹,1986年在台湾亲手创立台积电的张忠谋,目睹台积电终于在美设厂(十多年前曾有设厂计划未果),张忠谋在装机典礼发言称「全球化及自由贸易以死」引发各界议论。张忠谋当时说,全球半导体业者面临的情境,已因地缘政治剧烈而改变,他因此警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几近寿终正寝,不大可能起死回生」。

有分析称,张忠谋的发言或指当下的美中抗衡及两岸区域政治影响为背景的全球晶片战正式开打:美国亟欲遏止中国半导体发展,拉拢或施压台积电及韩国三星电子大厂赴美设厂,完善美国半导体生态圈的行动已经不再遮掩。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佩真则告诉台媒,在美国生产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是「逆全球化」趋势,在生产成本高的美国设厂,与过去商业及产业运作模式不同,但预期短期半导体「在地製造」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米勒则向BBC强调,半导体一直都不是完全全球化的一个产业。他说,日本、台湾、韩国、美国和荷兰都是现在晶片产业的领航员,「他们相互依存的关係不会改变。」他补充说,正在发生变化的是由于美国加强控制技术,现在中国难获得尖端晶片製造能力。

无论经贸全球化是否寿终正寝,有分析认为,从美国拉帮结派(或半胁迫)邀请盟友加入重建半导体生态圈的态势来看,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思维已出现极大改变。白宫经济顾问迪斯(Brian Deese)便说,拜登政府的战略转向,逐渐捨弃过去 40 年以放宽管制及减税让市场自由运作的方针,转向建立明确的产业战略,用政府的钱吸引或引进私人投资。」台积电赴美及《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皆是这个战略的第一步。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佩真告诉BBC中文说,台积电赴美投资揭开了台湾半导体业「立足台湾、指标性放眼全球」的产业战略之序幕。她解释,在美中科技战、两岸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半导体製造产能移往亚洲的态势,已经开始转而向美国为主移动。她认为,随着台积电大举赴美国进行产能的建置,加上美中在半导体产业的紧张竞逐关係,将把全球科技供应链分成两大阵营,台积电未来更难扩大为中国大陆的客户服务。

米勒则强调,台积电乃至整个晶片产业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持续提升技术。在过去的 60 年裏,每两年晶片的计算能力提高一倍, 但现在性能增益比以起过往更困难。「地缘政治将重塑中国在该产业中的角色,但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主要重点将放在技术升级,而这正是他们核心业务所在。」

此次入机典礼参加者除了台积电张忠谋及董事长刘德音,台湾政府代表外,台积电大客户超微半导体执行长苏姿丰及英业达(NVIDIA)创办人黄仁勋都是台湾移民背景。因此,台积电赴美设厂,近日成为台湾舆论最为关注之议题。

事实上,两年多前台积电在新冠疫情中宣布将在美国首次设厂便已震撼科技界。

若干评论之后指出,台积电及韩国电子业巨擘三星电子(Samsung)到人力资本及建材资本较高的美国设厂,并不符合企业成本诉求。许多大厂是在美国施压下不得不赴美。

白宫2020年宣布台积电赴美设厂,2021年美国商务部强制要求年底前全球半导体大厂提供客户资讯,库存及订单给美国,2022年推出补贴性质的「晶片法案」等等,美国对台积电或三星等大厂使出一连串「半邀请半施压」战略。

日本知名半导体评论者太田泰彦(Yoshiko Ota)便认为,美国为了完善其在半导体生态链的缺口,建立完整供应链,使尽全力。他说,美国虽然在半导体设计上强韧,但生产製造薄弱,缺乏大的晶圆代工厂,晶圆切割或封装测试等后端制程亦很薄弱。

太田泰彦在研究着作《半导体地缘政治学》一书中剖析,白宫谋划将台积电招来美国后,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产业会随其脚步从亚洲相继进入美国。

美国的优势是,全球半导体的最大需求方这一是来自密西根州底特律市(Detroit)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链,后者强大的购置力希望发挥磁吸效应,吸引亚洲半导体来到美国生产。但是,太田泰彦亦强调,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的逻辑,需要防堵中国半导体发展,并把供应链掌握在手上。「不过台积电的经营逻辑却是在商言商,必须得到合理报酬。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招商计划的背后展开激烈的角力。」

半导体大厂与美国的角力,在台湾引发亲中人士或「疑美派」对美台合作「掏空台湾」的批评。此言论在台湾舆论沸腾。

「掏空论」首先由台湾财经评论者陈凤馨指出,她评论称,台积电许多工程师,举家迁移美国是将台湾人才「连根拔起」,台积电恐将成为当年日本大厂「东芝」,被美国用完即丢。相关评论在台湾疑美派人士及媒体广传,陈凤馨加码称,「全球化已死」对台湾半导体产业是雪上加霜,半导体将被欧美不断剥削,「直到剥完为止,台湾是这一波经济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移机典礼当日,中国英文官媒《中国日报》亦在社论痛批美国利用台湾半导体作为与北京「竞争」的筹码,意图掏空台湾。该社论称,台湾政府「与华盛顿勾结,将台积电搬迁描绘成一件好事,是在牺牲岛内利益,以推进其分裂主义议程。美国强制性的政策本质上是自私的。

面对掏空论,一向低调的台积电,由执行长魏哲家发言相关言论反驳。他本月出席一场演讲时表示台积电赴美掏空台湾是「门都没有」的说法。另外,针对台湾半导体恐步入日本后尘,他则回应「不可能!台湾努力30多年,怎么可能被击倒」。

台湾经济部则发文强调,台积电美厂2万片的月产量在全球先进制程佔比仅有2%左右,而台积电仍然持续在台投资,除了3奈米已在台南试量产、2奈米也开始在新竹整地,政府更针对1奈米制程启动扩大计划。换言之,台湾仍将最高阶的晶片留在台湾,并没有赴美生产。台湾经济部称,所谓掏空台湾论是意图离间美台关係。

此外,半导体产业分析师,台湾电子时报网(Digitimes)总监黄钦勇评论称「欧美年轻人对于一成不变的生产线工作多有排斥,何况台湾是将一流人才放在半导体制程管理与研发上,台积电很难在其他国家複製上万人的研发团队,事实上也没这个必要……也许就像当年台湾把NB (Notebook)工厂迁往中国一样,不过是逐水草而居的过程而已,」黄钦勇说。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