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鋭仁(化名)是一位自认支持香港民主派的“黄店”餐厅经营者。接到了来自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下称食环署)在执照中增加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条款的公函后,他说:“对我来说其实不惊讶,但就觉得,哦,这一天终于来了。”
在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案爆发六周年、《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五周年临近之际,食环署的举动引起了讨论。官方报章引述香港立法会议员称,此举有助于防范“黄店”煽动执法部门官员所称的“软对抗”。
但在文鋭仁等经营者看来,新的规定显得无远弗届,动辄得咎。香港特首李家超则强调当局是“恰当”地履行法律义务。
香港时事评论员杨健兴对BBC中文说:“在2019年,或者说之后的一段短时间里,大量所谓的‘黄店’支持民主、支持社运。说是市场策略又好,说是一种价值认同也罢……但这样下去,店家一定不会冒这些风险。”
香港媒体披露,食环署在5月30日以挂号信形式向多种牌照或许可证的持有人发出公函,告知他们将在发照条款中加入“有关国家安全的附加条件”,而这些条款将从续领证照时开始生效。
公函称,证照持有人“及其每名关连人士”作出或牵涉任何“冒犯行为”,“许可证可被即时取消”,即使持证人向法定机关上诉,撤照决定也“不会暂缓”,继续经营业务,即被视为非法无牌经营。
公函还称,“冒犯行为”所指的是“构成或导致发生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罪行”的行为或活动,或“按政府的合理意见”可能构成此等情况,或不利于“香港公众利益”的行为,而“公众利益”又包含“公共道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等范畴。
至于何谓“关连人士”,公函中定义包括董事、管理人员、雇员、代理及承办商(承包商)。
读着这份公函,经营一家小型咖啡馆的董路(化名)说:“‘冒犯’这东西虚无得很厉害⋯⋯虚得像是连坐法。”
他告诉BBC中文脑海中浮现着的诸多问号,例如:支持同性恋者等性小众(LGBTQ+)会否被视为不利于“公众道德”?他持有其他行业的生意要是被指控危害国家安全,或者说是其他股东涉案,会否导致咖啡馆的执照也被“钉牌”(撤销牌照)?
董路说:“比方说我有五家店,A店有个员工‘冒犯’了,然后我的B店、C店、D店,执照都会被撤回去呢?这都是随便它说的吗。”
在同一时间,食环署官方更新了网站上提供的一系列证照申请书,在申请人签署之处加入保证确保“本人或任何关连人士”不会触犯国安罪行的声明书。
新条款所适用的除了食肆外,还有食品工厂、菜市场新鲜果菜鱼肉商店、自动贩卖机,以至于公众娱乐场所、私营游泳池、殡仪馆和长生店。
香港两部国安法律——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香港国安法》与香港立法会订立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均是源于香港《基本法》第23条,一些香港媒体将这次新规定称呼为“食环23条”。
早于2024年农历新年(春节),食环署已在年宵市场摊位租用合同中加入维护国安条款,但这是国安条款首次出现在长期牌照规例当中。
文鋭仁的多家餐厅合起来有超过70名员工。他对BBC中文说:“让我觉得矫枉过正的地方是,好像在国内都没有这样的条例。到底这部《香港国安法》要‘无限延伸’到哪里?”
“那当然,国内的经营者本身已经很清楚‘红线’长甚么样,他们不会碰触。”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则对BBC中文称,业界清楚《香港国安法》如何操作,“没有特别担忧”食环署的新规定。
“要是你‘行得正,企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斜)的话,也不会做甚么违法行为,或者有甚么动机,那也就不用担心了。”
香港特首李家超6月10日被记者追问食环署文件内的字眼如何定义。他强调当局已清楚解释条款,定义清晰,食环署处理新牌照与现有牌照续期申请时都会依法行事。
李家超说:“食环署在新签发及续期牌照时加入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条款,防范和制止不利国家安全的行为,是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是恰当亦应该的。”
黄家和说,餐饮同业要是对牌照规定感到疑惑,“可以寻求专业意见,甚至向警察国安处去寻求意见”。
香港商业电台电话连线人人和平小饭店东主许传伟讨论新的执照条款。主持人问他会否去咨询相关部门意见。
许传伟说:“我们是不敢去问他们的⋯⋯那好像是在挑战法律。”
“其实香港现在很安全的了,我们更担心的是生意。”
在报导食环署新规定时,隶属中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的《文汇报》称:“曾于修例风波期间嚣张一时的‘黄色经济圈’早已惨淡收场,但香港仍有少数‘黄店’苟延残喘,进行‘软对抗’。”
董路猜测,食环署在此刻出手,或许跟4月中旬网上有人宣称向香港国安处微信举报一家面店涉嫌“煽动”行为有关。网帖中附有一张面店收据照片,上面印有“香港人加油”字样。
新任香港警务处处长周一鸣在4月初就职后密集接受多家媒体专访。他在官方香港电台第一台的节目上说:“我们之前也见到有些商店,表面上在做生意,没有问题,但打印单据时,可能有些字眼,一看就知道是在说一些试图去煽动,让他人不喜欢政府,或者国家。”
6月12日,大公文汇全媒体发表对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的专访。邓炳强说:“‘软对抗’的本质是甚么?首先是对抗国家对香港的管治权,亦是对抗香港高度的自治权。”
“他们希望透过一些假新闻、假消息,一些似是而非,其实混杂了错误讯息(的内容),捞进一些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从而挑拨市民对于我们香港政府和对于中央政府的不信任。”
《文汇报》又引述两名特区立法会议员称,亲政府阵营所称的“反中乱港分子”借经营“黄店”煽动仇恨,食环署此举“可堵塞漏洞”。
立法会议员梁文广说:“香港作为享誉国际的‘美食天堂’,若饮食业充斥‘黄店’,不仅损害香港的国际形象,也会动摇市民及游客的信心。”
文鋭仁觉得,自《香港国安法》颁布以来,这样的声音便已存在,因此他并不惊讶。他称自己没曾在店面“很旗帜鲜明地”去表达政治立场。
同样在6月12日,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在一场公开演说中提到,自《香港国安法》生效至今,共326人因危害国安案件被捕,其中165人已被定罪。
“反送中”示威发生六年以来,一些因国安或示威抗议相关罪行被判刑的人陆续刑满获释。经营咖啡馆的董路担忧若是雇用这些释囚,在新规例下会否惹麻烦。
“要是未来有些坐完牢出来的,我雇他们,我会不会马上给国安警告说:‘你不能雇他。’会不会这样?不知道。”
“要是他从前犯过国安罪,坐完牢,都还是‘曾经作出’危害国安行为吧?我请人是否得查人三代?”
但董路同时思疑,食环署并不可能“强行”执行他认为是定义过广的新规定,主要还是想起阻吓作用。
“现在简单来说就是把刀悬在你头上,而这把刀很容易便砍下来。”
香港民主派47人案首批刑满释放者于4月底出狱,前立法会议员谭文豪是其中一人,他在被捕前经营的一家茶餐厅在他被扣押期间结业。
餐厅投资者文鋭仁说:“好像谭先生这样,要是按照这样的规例,他想再开餐厅的话,估计不行。”
在食环署公函发出的同一天,记者问及邓炳强“47人案”释囚的权益问题。
邓炳强说:“他们享受的一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包括其他自由——和所有其他市民完全一模一样,不会因为他以前犯过法或者触犯过某一类的法律而影响了他的自由。”
5月以来,香港传出至少两宗连锁餐饮企业倒闭事件。评论人士杨健兴认为,食环署此刻制定各类准照的国安条款,对香港营商环境不见得会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对社会的自由宽松气氛,影响都是负面的”。
董路认为,从商者注重能预见将来。“就好像美国关税,你不断地改动,大家便会想:我未来还要在这里做生意吗?原来我一觉醒来,会给加了几倍的关税。”
文鋭仁说,外资考虑到“关连人士”条款,想到无法控制外国雇员言行,但在香港的牌照或会受其言行所影响,便会将之加进成本考虑当中,害怕到香港投资。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则说:“虽然我们餐饮业现在生意困难,但可以说跟《国安法》完全无关。为甚么要将国家安全议题影射到生意上呢?那是完全不合理的。”
香港特首李家超否定餐饮业市道欠佳的观点。他在5月下旬对媒体记者称,香港经济正经历过渡期,有新的市场需求与喜好崛起,行业兴衰不尽相同。“有些店关了,但有些店开了,香港公司注册数字也创了新高。”
但文鋭仁已经做好准备,将投资重心转移海外。
“我之前已在推进,不是因为出了食环署这事情才这样想。可是⋯⋯也许这加速了事情的发生。”